歷史專欄
總公司2014年度拔尖人才風采

吳幫朝 傾情地質 碩果累累
吳幫朝,現年50歲,1988年畢業于成都地質學院,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現任陜西省地礦總公司第一地質隊副總工程師,一直從事礦產地質及區域地質調查工作。
他參加工作以來,長期奮戰在野外工作第一線,取得了一系列找礦成果,為實現礦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
他負責的落駕河幅1:50000區調獲地質礦產部優秀圖幅獎;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陜西省旬陽縣楓樹—十里地區鉛鋅礦點及異常檢查”成果報告被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北項目管理辦公室評為優秀;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陜西旬北地區鉛鋅礦評價”獲陜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科學技術二等獎;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陜西省漢陰縣鐵佛—漢濱區流芳金礦普查”獲陜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科學技術一等獎;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陜西省白河縣高家溝—周家溝鉛鋅礦普查”獲陜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科學技術三等獎;主持編寫的《陜西省漢陰縣壩王溝金礦區長溝礦段詳查地質報告》通過評審,提交的資源儲量獲得備案,長溝礦段詳查最終提交金資源量(332+333):礦石量1142470.81噸,金金屬量2771.15千克,平均Au品位2.43×10-6。經礦床技術經濟概略評價,在長溝建立日處理礦石300噸的采選聯合企業,未來礦山企業年生產處理9萬噸礦石,產品為黃金,已探求的資源量能基本保證礦山10.09年的生產需求,以長溝礦段探獲的資源量為基礎,地礦總公司重點開發項目——漢陰縣長溝300t/d金礦采選項目即將建成,將有力推進勘查開發一體化進程,提升地勘單位經濟實力;主持編寫的《陜西石泉—旬陽金礦整裝勘查實施方案》于2012年通過國土資源部組織的評審,陜西石泉—旬陽金礦整裝勘查區列入國家第二批新設整裝勘查區。
孫健 勇挑重擔 年輕有為
孫健,男,32歲,中共黨員,現任第一地質隊地調所副所長。經過多年的不斷錘煉和個人的不懈努力,他從一個技術員逐漸成長為一個獨當一面的多面手。先后承擔國土資源大調查、中央、省地勘基金、商業地質勘查等40多個項目,先后榮獲地調局成果獎、省地礦局科技獎、省地質學會勘查成果獎和省地礦局團委“青年崗位能手”、國資委團委“青年突擊手”、省地礦總公司“優秀員工”、安康市委組織部“首屆安康青年科技獎”等殊榮。
他主持寶鋼資源公司商業地勘“陜西省平利縣鬧陽坪螢石礦勘查”項目,帶領大家克服項目工作人員少,工作量多,礦區外部環境差等困難,加班加點,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他長期駐扎項目生產一線,足跡遍布工作區每個山溝,親自布設每個重型工程,他運用過硬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經驗,探明了一中型螢石礦產地,預測資源量規模達到大型,目前成為陜西安康地區最大的螢石礦床,填補了陜南安康地區螢石礦種的空白。該項目的成果得到安康市人民政府、寶鋼資源公司等單位的高度評價及肯定,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他如期完成了在安康地區實施的商業地勘項目,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贊賞;圓滿完成了青海、新疆區調項目,得到了主管單位地調局西北項目辦、新疆基金辦等領導、專家的高度評價。
他除了地質勘查工作外,還從事市場經營工作。面對復雜多變的地勘市場,各種艱辛和艱難一言難盡,他沒有氣餒,而是運用自己的智慧、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利用周圍同事的各種社會關系,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下,先后在青海、新疆成功中標國家礦調項目3項,商業地勘項目3項,項目經費3000多萬元。
陳劍祥 潛心找礦 甘于奉獻
陳劍祥,現任漢中地質大隊礦產勘查開發院第一項目部項目經理,擔負著項目部生產技術、行政和安全管理工作,并兼任隊地勘院生產技術部主任。由于他工作業績突出,他和他的團隊連年被單位評為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
他在2006年至2008年任新疆項目總負責期間,與項目組成員同住帳篷,一起忙碌于戈壁、峻嶺,以苦為樂,以地質事業為榮,野外找礦成果顯著,野外工作驗收被監理專家組評定為優秀級。
自2009年至今,他主要擔負漢中隊在漢中地區的商業普查、詳查工作及省勘查基金項目工作,擔任漢中第一項目部項目(技術)負責。他主要承擔總公司、漢中隊重點項目略陽縣柳樹坪金礦普查項目,其從立項環節及規劃、設計編寫,到項目實施、撰寫地質報告均由他主要負責完成,各項成果及資料得到省基金項目辦專家好評,野外驗收為優秀級,并順利獲得2014年基金續作。目前,該項目找礦成果喜人,找礦成果不斷擴大:通過對南礦段AuZn4礦體經追索和地表工程控制有了新的突破,地表由5條見礦工程控制礦體,平均厚度3.95m,礦體長度約600m。其次,在地表探槽工程揭露已圈定Zn礦體4條。北礦段通過槽探手段大間距的地表揭露和控制,已發現8條鋅礦(化)體,礦體長60~800m,厚度0.91~6.23m,地表鋅品位1.82~6.68%。通過計算柳樹坪礦(區)床探獲的(333+3341)金金屬資源量總計1.9噸;(333+3341)鋅金屬資源量總計約16萬噸。目前,鋅礦床規模已達到中型,金礦床為小型。隨著下步找礦工作的深入,金鋅等預期資源量有望大幅增長。
2013年,他負責實施的省基金項目“陜西省南鄭縣魏家橋-曹家灣一帶鉛鋅礦預查”,得到了省基金辦專家組的肯定和表揚,該項目報告已順利提交。

王漢章 攻堅克難 開拓創新
王漢章,現任漢中地質大隊誠信公司玉泉壩礦山副礦長。近兩年來,他在礦山建設、技術改進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他經過對礦山資料系統整理研究,對已有礦(化)點和礦體岀露位置、形態產狀、礦化蝕變特征、與地質構造的關系等反復實地觀察比對,確立找礦靶區。經他設計的探礦工程驗證,兩年來為礦山新增金礦石量(333)20萬噸,金金屬量560公斤;(332)16萬噸,金金屬量340公斤。個別單工程見礦的地段在今后系統工程逐步形成后,有望進一步獲得更多的資源儲量。
他在礦區渣場設計施工排水洞,將洪水從山體中引到下游確保堆渣場的安全;在下中段采空區預設溜渣井充填上中段的礦渣廢石,使大量的廢石直接進入采空區,既節省渣場,又減少了環境污染。受到環保部門有關人士的高度評價,使其所在玉泉壩礦山今年申報國家級綠色礦山得以通過。
為確保礦山尾礦庫的安全并能滿足擴容要求,他設計并監督施工排洪洞,將上游匯水引到西側僅一山梁之隔的白巖槽溝,最終實現514米排洪洞準確貫通,保證尾礦庫在百年一遇的大洪面前安然無恙;在陳家溝深部探礦施工過程中,按照礦山原設計方案是在現有坑探工程中選取最低標高800中段,在其巖脈巷道按一定網度施工穿脈巷道,再在穿脈巷道中根據要控制的不同深度相應選取不同位置施工鉆機硐室,大大減少了探礦成本同時也減少了多次搬運、安裝鉆機的時間,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4年初,他首先試用了錨桿掛網方式,效果明顯:礦石貧化率由35%降到10%,提高了入選品位,同時減少了運輸選礦成本。使礦山去年的金產量由往年的70公斤猛增到90多公斤,在金價大跌的年頭依然取得較好的效益。

雷明選:勇于開拓 敢于拼搏
雷明選,第六地質隊副總工程師兼礦權勘查服務中心主任。該同志從事地質找礦工作20多年,長期奮戰在野外地質找礦一線和技術管理崗位,自2012年擔任礦權勘查服務中心主任至今,帶領他的團隊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共編寫和提交各類地質報告8份,為國家探明鉬礦石資源量2000萬噸,金(銅、鐵)礦石資源量35萬噸,潛在價值接近10億元;發現了藍田縣張家溝鈮鉭稀有金屬礦,填補了陜西省無該類礦產的空白。
多年來,他主持包括省地勘基金在內的各類項目10余項,主編、審查各類地質勘查設計書、地質報告20余份,評審合格率100%,優秀率25%。2012年初,他擔任礦權勘查服務中心主任后,不等、不靠、不要,多方聯系項目,悉心經營,努力使中心做大做強。在短短3年時間內,累計完成經營收入1900多萬元,實現利潤500多萬元。
面對礦權勘查服務中心技術人員短缺的狀況,他一方面要求老同志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另一方面重點培養、大膽啟用年輕技術人員,使他們在短短幾年時間內迅速成長,目前已有多名年輕人成長為礦權中心的骨干力量。他身體力行,經常冒著嚴寒酷暑深入野外一線指導工作。有一次,忙了一天的他晚上腎結石病發作,疼得他渾身冒汗、上吐下瀉,送到醫院的時候已接近虛脫。但是,當第三天病情稍有穩定時,面對前來探望的項目組同志,他開口問的第一句話,依然是項目工作上的事情。

文月貴:春華秋實 探礦無悔
文月貴,第六地質隊副總工程師兼地調所副所長。該同志1991年參加工作以來,先后參加、主持完成各類地質勘查項目及相關設計40余項,取得了大批優秀的地勘成果。參加、主持完成的《陜西省潼關縣雞架山巖金礦床報告》、《陜西省潼關縣桐峪金礦區Q14號礦脈勘探報告》分別榮獲原地礦部找礦成果一等獎和四等獎。多份地質報告榮獲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三等獎及優秀報告獎。
1992年,參加工作不到兩年的他,毫不猶豫地接下了潼關小秦嶺地區1:10000地質填圖工作任務,歷時兩年提交了一份全新的小秦嶺1:10000地質圖。該圖是當時乃至今天小秦嶺地區金礦勘查非常重要的一手野外資料,也是 “小秦嶺(陜西)金礦田深部及外圍整裝勘查區”設立和地質找礦基礎性的依據之一。
近年來,在擔任隊副總工程師的同時,該同志兼任了《小秦嶺(陜西)金礦田深部及外圍金礦整裝勘查》項目負責人。在《小秦嶺金礦田Q291、Q292、Q294、Q91102號礦脈深部普查》項目實施中,根據礦體無礦間斷段高及礦體總體側伏規律,提出了第二成礦富集段的推斷,把剩余工作量大膽投向該標高段設計以下,在該區-160m標高見到金,品位達到3.2g/t。該項成果突破了0m以下無礦的歷史,是截至目前小秦嶺金礦田見礦標高最低工程,有力地佐證了小秦嶺中還有一個“小秦嶺”的論斷,為該區第二成礦富集段找礦指明了方向。
他參加工作24年來,扎根野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期陜西地礦人的光輝形象。

謝曉波:業務攻堅 管理創新
謝曉波,西安地勘院副院長,分管青鳥公司、第七工勘所和榆林公司3個實體的生產經營工作。參加工作以來,該同志曾參與和主持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市場地學信息類項目數十項。其中參與的《西安市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申報項目》獲得省地礦總公司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區域地質調查成果集成與戰略研究項目》獲得中國地質調查局成果二等獎。
該同志在青鳥公司任職期間,在《全國區域地質調查項目管理系統》開發項目中,擔任技術負責和主要程序核心部分開發程序員。項目要求必須脫離商用GIS平臺實現從圖查庫、從庫查圖功能。他通過對大量資料的分析比較,最終確定以VML編程技術解決項目難題。他利用一切能夠利用的時間,學習研究VML編程方法技術和技巧,通過反復實踐、不斷探索,摸索并編寫出系統圖形操作的核心代碼,成功解決了項目技術難題。項目驗收時,專家對系統應用的創新技術大加贊賞。通過大膽創新的技術突破,青鳥公司在相關技術領域上了新臺階,提高了在行業內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自去年初擔任西安地勘院副院長以來,該同志主管的3個實體均超額完成了院下達的各項經濟目標任務。在他主導下,對直管的青鳥公司進行了全面深化改革。首先通過調整人員、健全制度和戰略升級等,對市場部進行了徹底改組;其次制定了涉及工資、技能、考勤、激勵、市場等方面內容的6個管理辦法,以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經過一年來的共同努力,青鳥公司取得年產值1500萬元的顯著成績。
通過持續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該同志在經濟、技術、管理等領域不斷創新。面對各種榮譽,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著,在西勘院的舞臺上,盡情地書寫著人生的精彩。

司國輝:中流砥柱 鏖戰西北
司國輝,西安地勘院副院長,負責院西北地區地質礦產勘查工作。該同志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野外一線從事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熟練掌握勘查地球化學、區域地質礦產調查、成巖成礦地球化學、構造熱液礦床研究等專業技術,善于將野外工作實踐與室內理論研究相結合,將重要成礦經濟帶礦產勘查與礦業開發相結合,將地勘單位技術優勢與礦業公司資金優勢相結合,積極開展風險勘查業務,提高院礦產開發工作經濟水平。
2010年至2011年,在院地質調查所擔任項目負責,所帶項目均取得重要找礦成果。2011年,擔任院地質調查所區調部部長,負責省內外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勘查業務。2012年至2014年,擔任院新疆公司負責人,負責院在新疆地區所有業務,包括礦權運作、管理及地質勘查找礦等,完成19個礦區找礦排查工作,利用先進找礦理論和方法,獲得7個找礦靶區。2012年,擔任西安地勘院院長助理,協助院長負責西北地區地質礦產勘查市場業務。2014年,擔任西安地勘院副院長,負責院西北地區地質礦產勘查市場業務,以及礦權獲取、管理、合作、風險勘查等業務。通過礦權運營獲得近千萬元股權合作資金,帶動一批產值超過千萬元的礦產勘查項目,使得西安地勘院在西北地勘市場份額逐年增加。
2011年榮獲“西安市職工經濟技術創新能手” 榮譽稱號。2013年榮獲省地礦總公司“青年突擊手”榮譽稱號。先后在《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發表文章《內蒙古赤峰市雞冠山鉬礦鄰區成礦遠景分析》,在《新疆地質》發表文章《新疆北天山四棵樹巖體地球化學特征及地質意義》,在《陜西地質》發表文章《新疆北天山巴音溝南側發育早泥盆紀蛇綠巖及其構造意義》。

張凱:青藏高原 唱響青春
張凱,西安地勘院地調所金屬礦產部技術負責。該同志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地質礦產勘查等工作。在長期的野外工作實踐中,逐漸成長為一名業績卓著的青年技術骨干。近兩年來,該同志主持開展的青海省地質勘查基金項目《青海省格爾木市大干溝銅金銻多金屬礦預查》被評為優秀級,主持開展的《青海省格爾木市雪水河地區I46E001021、I46E002021兩幅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項目也被評為優秀級。
由該同志擔任項目負責組織實施的《青海省格爾木市雪水河地區I46E001021、I46E002021兩幅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項目,野外工作歷時3年多,先后有40余人參與野外地質調查工作。他帶領項目組全體人員,克服工作區高寒缺氧、氣候惡劣的自然條件,有序開展并順利完成了各項野外工作。在地質、礦產、物探、化探、遙感、綜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新發現,大致查明了測區成礦地質背景和礦產遠景。2012年10月,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組織專家對該項目進行了終期驗收并下達了驗收意見,兩幅均為優秀級。2014年6月,青海省地質調查局組織專家對該項目成果報告進行了評審,認為該項目較好地執行了設計,完成了各項工作量,在基礎地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找礦成果顯著,綜合評分90分,為優秀級。
該項目成果為西安地勘院在青海省格爾木地區后續滾動發展礦產勘查項目打下了堅實基礎。截至目前已滾動發展承攬到青海省格爾木市紅土溝腦金及釩鉬礦預查等4個區調礦調項目,合同總金額近600萬元。
2014年,該同志在《西北地質》發表論文《地質找礦的科學思維模式探析》。

劉建利 知行合一 成果顯著
劉建利,是物化探隊高級工程師。工作中,他不斷創新技術方法和工作思路,深入研究多種方法找礦效果,并取得了較好的勘查成果。由于成績顯著,他2010榮獲“西安市勞動模范”稱號,2013年獲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成果一等獎,2014年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
在《銀-額》綜合物化探項目中,他連續7年奮戰在被稱之為“生命禁區”的巴丹吉林沙漠。“銀-額”盆地砂層干燥,造成野外勘查數據采集不準確,他查閱大量資料,反復試驗研究,總結出了一套適合沙漠地區的物探野外數據采集新方法,極大地提高了工作質量和效率。通過對地質及物化探資料的深入研究,他首次提出了用阻抗相位資料校正視電阻率的殘余靜態效應,并識別低阻標志層的原理及方法,并不斷創新地質、物性、鉆井資料約束下的重磁電資料聯合正反演解釋,大大提高了解釋精度,為該區油氣資源潛力評價提供了準確詳實的資料。
通過V8電法工作站在已知礦體上的物探方法試驗,他系統總結分析了多種物探方法的異常特征和找礦效果,并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成果。在《銀-額》綜合物化探項目中,依托他對該項目地質及物化探資料的研究成果,先后布置探井3口,在石炭-二疊系見到了良好的油氣顯示。2014年,他通過對鳳縣馬蹄溝金礦西段物化探資料的深入研究,較準確地預測了找礦有利區帶及構造蝕變帶的展布,通過打鉆驗證,見到了礦化蝕變帶及金礦體,充分發揮了物化探在“攻深找盲”中的有效作用。
近年來,他在《地質通報》、《物探與化探》、《西北地質》、《陜西地質》等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多篇專業技術論文,目前,正在攻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礦產普查與勘探博士學位。
姜夫爵 刻苦鉆研 物探尖兵
姜夫爵,長期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曾擔任第二綜合物探大隊油氣處副經理兼總工、地調所重力勘查處副主任,現任第二綜合物探大隊副總工程師兼總工辦主任。
他主要從事重、磁等油田油氣非地震物探勘查工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先后擔任項目負責、技術負責、報告主編,積累了在山地、高原、戈壁、沙漠、灘涂、極淺海、湖泊、高原等不同地質景觀條件下進行重磁勘探施工、資料處理解釋、成果報告編寫的豐富經驗,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地質成果,為各大油田地震、鉆探等油氣勘探工作的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據,得到了國內各大油田的廣泛好評。
近年來主持并參加中國地質調查局技術標準項目4項。其中《重力調查技術規定》(1︰50000)、《地質勘查GPS測量規程》的研制與修訂項目,已通過地調局終審。主持《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規范》的修訂項目,已通過內部審查,并提交中國地質調查局終審。目前擔任的《手持全球導航衛星定位系統校驗規程》項目已通過立項審查。主持實施的中國地質調查局《西藏1︰25萬措勤區、措麥區幅區域重力調查》項目的野外數據采集工作,達到優秀等級。參加中國地質調查局《四川1︰20萬雅安、寶興小金、馬爾康幅區域重力調查》成果報告編寫,擔任技術指導,被評為優秀等級。
他編寫了《重磁勘探方法技術》專著,作為單位內部培訓教材,同時還編寫了《重磁資料數據處理》軟件,至今仍應用于單位的生產之中,解決了重力、磁力勘探野外現場資料整理和解釋難題,也為地勘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多次對技術干部進行技術培訓授課,經常對項目技術人員悉心指導,使年輕技術的專業素質和技能大大提高,起到了傳、幫、帶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