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礦新聞
“青年干部能力提升培訓班”學員心得體會選登(之五)
論傳承
集團公司地質科技部主辦科員 李偉松

我們常常講傳承,那么究竟是傳承什么呢?是在傳承知識、經驗和技能,還是在傳承精神、信念和文化?在我看來,后者更重要。過分強調前者,可能會限制我們的創新和進步,制約我們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影響我們走向未來。
——我們為什么要重視精神、信念和文化的傳承?
那是因為精神、信念和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別于其他民族和國家的譜系、標志和共同愿望。它們包含了我們共同的價值觀、信仰、道德準則等,這些都是我們身份認同和社會凝聚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項偉大事業的背后,必須存在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和全球華人的共同價值追求和愿望。這些,都是支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斷強大、不斷進步的精神力量。
——我們為什么不要把重點放在知識和經驗的傳承上?
因為科學是不斷迭代前進的。知識和經驗是基于當時的認知產生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技術的不斷進步,知識和經驗也在不斷更新和變化,如果我們守著這些過時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就會阻礙我們對科學的深入了解和探索,將會限制我們進步,比如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從最開始的天圓地方,到地心說、日心說等,現在我們知道,地球位于太陽系,太陽系位于銀河系,而銀河系也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再如古人的狩獵技能,到現在當初的狩獵目標,已經成為保護動物,傳承如此技能又有何用?
——如何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要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毛主席曾經用“揚棄”來表述,那就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就是我們傳承傳統的根本遵循。告訴我們要擺脫傳統文化中束縛我們的部分。我們中國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創新求變,實事求是,謙虛謹慎,倡導人與人和平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等等的文化理念;整體觀,宇宙觀,民族觀等等的思維模式;艱苦奮斗,團結友愛,百折不撓,開放包容等精神,這些優秀的精神、信仰和文化是我們要傳承的,這些精神、信仰和文化是我們實現民族復興的底氣。當前的競爭是人的競爭、科技的競爭,要發展好科技,我們也不缺乏先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告訴我們這就是科技乃至社會發展的氛圍和土壤。在當今改革深入推進的時代,我們已經釋放了早期改革的紅利,創新成為了我們下一階段發展的首要動力。如果我們仍然固執地守著那些不合時宜的東西,那么創新就會變得困難重重。如同老師所教導的那樣,創新實際上是一種創造性的破壞,是通過制造意外來引領世界的過程。那么,我們需要破壞的是什么呢?這個意外又是什么呢?對傳統和固有思維模式的突破就是重要的一環。
《道德經》第十一章中有這樣一句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然而,我們常常只注意到“有”所帶來的短期利益和作用,卻忽視了“無”所發揮的更基本的作用。在這里,“有”代表了我們傳承下來的經驗和傳統,而“無”則代表了一種信念和決心,以及自由的思想。只有當我們保持初心,堅定民族復興的信念,放下歷史的包袱,將“有”的部分變為無,我們才能真正擺脫束縛,走向創新和開拓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