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礦文化
- 地礦文化 >
送月餅
綿綿不斷的秋雨,打濕了小區(qū)房前屋后的桂花樹,也打濕了我單薄的衣裳,看著散落一地的桂花被陣陣涼爽的秋風吹得滾來滾去,但都依然掙扎著散發(fā)著余香。
小區(qū)門前有桂花樹數(shù)十棵,遠看個個像綠色的大傘,保護著地面的四季常青樹,桂花樹三三兩兩的枝干彎曲扭抱在一起,像小孩子盤腿坐在大人的身上,在金黃色桂花圓點的襯托下,顯得分外調皮,不時的我去摸摸,粉紅的花蕊,香氣撲鼻,十分美麗。可由于花期在兩周左右,難逃凋零的悲慘命運,于是努力地把自己最美麗的一面展現(xiàn)給觀賞者,然后默默逝去,年復一年,永不言敗。
這兩周我故意走在彎彎繞繞的桂花樹相伴的小路上,想感受和親近美麗桂花的心語,體會詞作家甘霖那一段:“八月十五桂花香,嫦娥玉兔伴吳剛,桂花糕甜奉親友,桂花酒醇醉心房,情融融暖洋洋,縷縷甜香飄四方,萬點金蕊如喜雨,灑向人間好吉祥……”童年唱的這首歌《八月十五桂花香》,似乎將我?guī)Щ氐酵陼r期賞桂花、過中秋、送月餅的那段光陰。
每年中秋節(jié)給婆送月餅是我知事以來都有的規(guī)矩,母親說那是祖上定的,代代相傳,每家每戶都如此,父親常年在外,每年都是我代替父親給婆送月餅。那個年代,月餅是手工制作的,沒有包裝。每年八月十五,母親會自己做月餅,我在旁邊觀看。她將面團和苞谷面、清油混合,和成黃色面團。面團醒發(fā)時,她將紅糖、花生和蘿卜干絲混合做成紅糖餡。母親用油布擦鍋底,將面團搓條切塊,用手壓成圓形,中間凹陷,包入餡料,做成圓月餅。用罐頭瓶蓋壓出字形,小火煎烤,翻面,不久后,香甜的月餅就完成了,放在盤中晾涼。母親心很細,把大小一致的,火候好的挑出來,按照地方習俗用兩層麻紙包八個,用紙繩子綁好,交給我說:“咱剛分家,你爸么在家,這一包給你婆送過去。”母親把剩下的給娃們分了后自己都沒有嘗一口。
學校畢業(yè)后,我才真正理解中秋節(jié),又稱拜月節(jié),中秋節(ji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之愿,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節(jié)日。
“皇上愛長子,百姓愛幺兒。”婆跟著最小的兒子生活,在老屋里,大門整齊的掩著,我推開門,婆拄著拐杖站在二門子口,門口的毛驢“噢哦”叫著,仿佛在歡迎我。我拉著婆走進堂屋,那里人多且雜亂,正值收苞谷和棉花的季節(jié),屋里堆滿了苞谷棒子和棉花桃。婆問我?guī)砹耸裁矗一卮鹫f母親做的月餅。婆很高興,把我們幾個小孩叫到一起,說敬了先人并且完成“小任務”后每人分一個。堂屋的木桌子上放著先人的牌位和搪瓷盤子,婆把月餅獻上,我們按年齡磕頭。婆坐在旁邊,笑著說,你們的“小任務”是剝一籠玉米棒子的皮和半籠棉花花桃。
婆發(fā)號令我們幾個娃都開干了,開始都還有勁,不一會兒,有打瞌睡的,有喊著上茅房的,婆在一旁鼓勵著:“快了啊,弄完就吃月餅了”。大人們談笑著,手里也在干著活,等到最小的弟弟完成了任務,婆給每個娃一個月餅,小堂弟拿著月餅就呼呼大睡了,婆在叫著:“起來看咕咕爺(月亮)了,圓圓的……”
婆雖遠行,留給我們樂觀的生活和幸福的笑聲依舊在思想上永存,婆不識字,卻用最簡單的踮著腳能夠得著的目標這樣的土方子,引導著我們步入社會只有努力付出才能有所收獲,體會到了得到的珍貴,又是中秋時節(jié)了,婆呀,我還是按照母親叮囑的把思念牌桂花餡的手工月餅送給您老人家。
細雨中,我卻唯獨愛上寧靜而芬芳的桂花……
↓下一篇:深 秋






